查看原文
其他

复旦开了门课叫“似是而非”,火了

张雪瑜 光明日报 2021-01-26

文|张雪瑜
新学期,复旦大学开设了一门新通识课程,叫“似是而非”,文、理、工、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走上讲台,向学生阐述什么是“伪科学”
据悉,这门课程在复旦十分受欢迎,选课人数超过1000,每周都有站着听课的学生。
座无虚席的教室 来源:复旦青年

根据课程表,学生在这门课上可以了解多个学科的“伪科学”:计算机系教授讲授“比特币——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”,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讲授“基因能够算命吗”,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讲授“汉字是象形文字吗”等等。
提及开设这门课的原因,其组织开设者楼红卫教授表示,“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,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,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,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。
纠正误解,提供思考,也许正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。
第一节课“用简单的数学发现谬误”

如今中国的大学课堂中,这类提供学生多方面思考、开拓学生视野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在逐渐增多。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通选课——“才斋讲堂”系列学术讲座,亦是如此,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格局,邀请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各学科知识,以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。
这也正是近年内地各高校纷纷开展通识教育的原因。
目前,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势,对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,中国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着。
教室里座无虚席

以往大学教育偏向“专”,着重引导学生去学习和钻研自己专业学科的知识,学校和老师也倾向于在专业上关注学生,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仅接受单一类型的知识是不够的,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现在广泛设立的通识教育课程则是偏向“通”,针对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、生活技能等问题。作为成年人,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、独立生活的能力,这些都是大学教育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。
谈及通识教育,有一个重要理念是“以人为本,以德为先”,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。

在浙江大学动物产品加工实验课上,学生们一起制作酸奶。

天津大学选课手册上的“恋爱学理论与实践”课程 来源:中青在线

北京大学电游理论课课程设置 来源:新京报


通识教育教授的各种知识,都具有人文意义,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作用,告诉大学生如何对待自己、对待他人、对待社会,如何拥有健全独立的人格,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。
复旦的“似是而非”课程,正是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平台。
当然,大学通识课程也要避免成为内容不深入的“水课”,课程本身的架构应当设置得更加合理,授课内容更加丰富,考核方式更加严格。
未来,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,给学生更多启发性的思考。
1分钟看10万字,“量子速读”真有人信?
老师这样处罚学生,网友怒了
在地铁上“咸猪手”,他被判了6个月高铁手机外放,该不该管?体育不达标,不给毕业?



文字:张雪瑜
图片:人民网、中青在线、新京报、复旦青年、网络朗诵:王茜责编:王子墨编辑:张雪瑜 孙小婷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